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為什麼有些笨傢伙比你有更好的財運?為什麼你的桃花運還不如某些醜男醜女?運氣到底是天註定,還是靠努力?本文提出了一個原創的概念:機會泵。
零
為什麼有些笨傢伙比你有更好的財運?
為什麼你的桃花運還不如某些醜男醜女?
運氣到底是天註定,還是靠努力?
本文提出了一個原創的概念:機會泵。
什麼叫“泵”?
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的:泵,是一種用以增加流體的壓力,使加壓過的流體產生比平常狀況下更巨大的推進力量的裝置。
人類及動物的心臟可說是天然的泵,它把血液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
機會,有點像水,所以我們喜歡說:“遇水財發、以水為財”。
如同機會的變幻莫測,水也難以控制,無法把握。水能載舟覆舟,亦能煮粥煮酒。
水或浩浩蕩蕩,或波瀾不驚。像極了你我的命運。
賈寶玉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機會也如水,隨機出現,你能把握其中的少許好運,避開那些厄運,就足夠了。
“只取一瓢飲”並非是說寶玉專情,而是指在一個由無限的不確定性構建的宇宙中,我們一生的短暫與永恆,需籍由與有限機會的共舞來實現。
不管是好運還是厄運,如水無形,難以控制。你只能放大或縮小它們的可能性。
“你記住,你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禪師的這句話,像是概率課老師寫下公式後的感慨。
所以,機會泵就是這樣的一種裝置,其用於:增加好運氣的可能性,降低壞運氣的可能性。
如同心臟,泵的循環往復,像是一天、一年的重複,更像是一個人的宿命。
這宿命因為順從或反抗,而被改變,被強化。
人的一生,短期靠運氣,長期靠實力。
但是,我們需要一個運氣管理系統,把運氣和實力連接起來。
一
讓我們來玩兒個遊戲。
先說一個你很熟悉的場景,你想買個手機:
A手機比B手機螢幕大,B手機比C手機拍照好,C手機的電池比A耐用。
所以:
當你想用手機看視頻時,你喜歡A超過B;
當你想拍人或自拍時,你喜歡B超過C;
當你想出門一整天在外時,你喜歡C超過A。
遊戲開始:
第一步:我將免費把A手機送給你。
第二步:有一天,我傍晚找到你,正好你在外面一整天,手機快沒電了,我對你說,你看C手機比A手機待機多5個小時,多實用啊!這樣吧,你加100塊錢,就可以用A手機換一個C手機。
你一想,有道理,100塊錢也不貴,就換了。
第三步:又有一天,你和女朋友出去玩兒,需要拍照,這時候你心想,要是B手機就好了,拍人要漂亮不少。
我又適時出現,說,只要出100塊錢,你就可以拿你的C手機,換一個拍照更好的B手機。
你自然無法拒絕,於是接受了。
第四步:如法炮製,趁你在看視頻,我讓你花100塊錢,用B手機換回了螢幕更大的手機A。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遊戲可以一直迴圈下去:
你不斷用C換A,用B換C,用A換B,一輪又一輪;
每次你都付出微不足道的100塊;
但是要不了多久,你就發現,自己花的錢,遠遠比買幾個手機還多。
這就是“錢泵”。
這個看起來似乎很合理的迴圈,像一個水泵一樣,一點點把你的錢抽幹了。
換手機看起來有點兒荒唐,事實上,在現實中,“錢泵”廣泛地存在於金融領域和商業領域,靜悄悄地抽錢。
二
說起錢泵,就要提及一個概念:
傳遞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
9大於7,7大於5,所以9大於5。
這就是一種傳遞關係。
某些關係可以“傳遞”,例如:
張三比李四有錢,李四比王五有錢,所以張三比王五有錢;
我和甲是同鄉,甲和乙是同鄉,所以我和乙也是同鄉。
但有些關係不能傳遞,例如:
從血緣方面講,我與我兒子有血緣關係,我兒子與我妻子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和我妻子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這類傳遞性,看似是因為定義不清而導致的,因為血緣關係是指部分DNA相同,所以當然不能彼此包涵。
還有一類不可傳遞性,是因為邏輯謬誤。例如:
我喜歡他,他喜歡她,所以我喜歡她。
這屬於“四詞謬誤”。且不細論。
更讓我們糾結的“傳遞性”難題,通常是下麵這一類:
你想買個手機,或者是買房買車,或者想選個女朋友,假如你有三個以上的選項,就可能陷入如下困境:
你要買房,房子一號又大又漂亮但有點兒遠,房子二號小一點兒但位置特別好,房子三號又舊又貴但是個頂級學區房。
你選哪個?
聰明如你可能看出來了,這是因為對比的標準在不斷搖擺,當然會導致偏好不能傳遞了--也就是說無法像我們讀書時學的那樣,因為A比B好,B比C好,就得出A比C好的標準答案。
關於傳遞性的好玩兒案例,還有“投票悖論”、卡尼曼的“概率心理物理學”、“非傳遞性的神奇骰子”等等,恕我不一一介紹。
我想說的是下麵這類有些隱蔽的“不可傳遞”:
我在小紅右邊,而小紅在小明右邊,所以我在小明的右邊。
看起來這個傳遞性似乎可以,但是,如果我和小紅、小明坐在一張圓桌上呢?
你可能又看出了,這不就是“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嗎?
“錢泵”的概念,來自“非傳遞性”。
因為人們的某些“非傳遞性”的非理性偏好行動,可能導致錢財被泵吸幹,而且不知不覺。
三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實中很少有福爾摩斯?
通常而言,福爾摩斯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夠做一連串推理,大致結構是這樣的:
因為A,所以B;因為B,所以C;因為C,所以D;因為D,所以E......
所以,兇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極具戲劇性,是因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雜技團的疊羅漢,疊得越高,越有衝擊力。
然而,現實中很難見到雜技團的這種極度不穩定結構。
我們算個簡單的賬吧:
假如福爾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譜度高達80%(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這種預測能力去炒股票的話很快會成世界首富),那麼從A推理到E的靠譜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說,即使每次推理的準確率再高,經過多個環節的疊羅漢,也變成不那麼靠譜了。
關於“非傳遞性”,有這樣一個例子:
黑和白,算是黑白分明吧?
但是假如黑1是全黑,黑2稍微淡一點兒(肉眼甚至看不出來),所以差不多;
黑3再稍微淡一點兒,所以和黑2也差不多;
不斷遞減下去,我們就能得出一個荒唐的結論:
黑色和白色是差不多的。
所以,為什麼現實中很少有福爾摩斯?
因為因果推理之間的鏈條,會不斷弱化,並疊加在一起,直至倒塌。
為什麼“錢泵”能得手?
因為那些偽裝成“傳遞關係”的鏈條,其實是非傳遞性的。
甚至是那些看起來近似於“傳遞性”的關係,也會因為鏈條較長,而疊加成截然相反的結果。
運氣,也會有類似的衰減效應。
讓我們小結一下:
1、人們依靠“傳遞性”來做判斷,做決策;
2、但是因為人類有某些非理性偏好,所以經常會掉進“非傳遞性”陷阱;
3、所謂錢泵,就是利用非傳遞性的衰減,把錢一點點抽走。
四
那麼,什麼是機會泵呢?
你可能也聽說過別針換別墅的故事吧:加拿大的一位小夥子,用一枚大別針,去換別人的東西,換把手,換烤箱,換車,越換越大,最後終於“換”到了一棟別墅。
這個故事,像是反向的“錢泵”:這位小夥子是利用創意、網路注意力來一步步放大自己的權益。
如前所述,現實中的“傳遞性”,基本上都會一步步衰減。而別針換別墅這類一步步增強的,不僅罕見,而且更像是一次行為藝術。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小夥子在佔便宜,其實他每個環節都在做功,都在“增大流體的壓力”。
假如你什麼都不做,例如你只是把現金存個定期,可能你會被每年的通脹一點點抽走財富;
假如你有姿勢正確的增壓,你的財富就有機會不減反增。
你需要有一個泵。
泵,是給流體增大壓力,令其有更巨大的推進力量。
對於運氣而言,同樣如此。
弱水三千,你只能取一瓢飲。
所謂機會泵,是用於放大機會的。
我將“機會”的鏈條,大致分作如下三個環節:
1、收集機會;
2、配置機會;
3、實現機會。
在現實中,機會從收集,到配置,再到實現,是一個逐步衰減的過程。
所以,通過機會泵,我們在以上三個環節,增大機會的推進力量。
進而,利用泵的循環往復,“收集、配置、實現”三者之間彼此強化,源源不斷地帶來更多更好的運氣。
所謂人生贏家的秘密,在於建立了“實力”和“運氣”之間的正回饋迴圈機制。
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也許沒那麼大,但是為什麼命運差別那麼大?
除了運氣,還因為:
有些人利用機會泵放大了水一樣的機會;
而有些人被錢泵抽幹了財運。
五
機會,是一種偶然事件,必然涉及概率問題。
運氣的最大特點,是不確定性。
而概率模型是對不確定現象的數學描述。
我曾經構建過一個“三層概率”,可以拿來對應機會泵的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收集機會,是指對外部資訊與資源的獲取;
第二環節:配置機會,是基於核心的計算和配置;
第三環節:實現機會,則負責執行、試錯、回饋、複製。
就像打牌,第一環節是力求抓到好牌,第二環節是制定策略排兵佈陣,第三環節是冷靜地打好每一手牌。
“機會泵”第一環節收集機會
這一環節的策略,有以下幾點:
策略一:拿到“硬通貨”門票
貝索斯招聘的時候會看Sat(美國高考)的成績,這樣未必准,但能降低篩選成本。
這個世界不公平的地方在於,有些遊戲必須有了門票才有機會玩兒。
策略二:越主動越幸運
在一個TED演講裏,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說:幸運並不是一道不可預測的閃電,相反,幸運更像是風,它的出現絕非偶然。
她建議,你要願意去冒一點不被他人回應的小風險,避免安於現狀;改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懂得感恩;不要輕易對一個想法下判斷,不要沒有行動就放棄......
如何提高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在一本書裏,女主角的核心策略就是,不拒絕任何一個約會和相親,增大樣本量。
策略三:強化IP,降低識別成本。
經營好自己的IP,有助於拿到好牌。淡泊如巴菲特,也要靠自己的聲譽拿到好的投資標的。
策略四:強化專業,構建節點價值。
即使你不善於混名利場,若你在一點上打爆了,也會有資源聚合而來。各種專業網紅的邏輯就是如此。
一個理性選擇的標準之一就是:基於決策者目前的資產(資源)。
資產不僅指金錢,還應包括生理狀態、心理能力、社會關係和感覺。
通過大樣本量獲得的、長期的成功才是最甜美的。
對於有能力的聰明人而言,要理解資源的重要性,別有潔癖;
對於熱衷於關係和資源的人而言,要意識到,只有結合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收集機會”才有價值。
“機會泵”第二環節配置機會
這個環節,算是機會泵的全場靈魂。
尤其是在資訊時代,作為社會人,你的演算法是可以把別人的理性或者非理性,作為已知條件代入的。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還有投資角度的隱喻:
資產的配置,比各種努力和折騰更重要。
投資傳奇人物,耶魯校產基金的掌舵人大衛·F·斯文森在《不落俗套的成功》裏說:資本市場為投資者們提供了三種能獲得投資收益的工具:資產配置、擇時交易和證券選擇。
研究表明:
資產配置的決策在決定投資結果上起著主導作用。
根據大量受好評的、對機構投資組合的研究,在投資收益的變動中,大約 90%是源於資產配置,只有大約 10%是由證券選擇和擇時交易所確定的。
另外一項對機構投資者業績的重要研究表明:10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資產配置,認為證券選擇和擇時交易的作用微不足道。
這就是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個環節最難。
難在絕大多數人不理解運氣的隨機性,更不懂用概率思維來馴服偶然。
我曾講投資的期望值計算時,提及投資人需要估算某一筆投資上漲的概率和可能的上漲幅度,很多人無法理解,說,這不就是瞎猜嗎?
事實上,“隨機過程”一詞的英文是stochastic process或random process,而stochastic一詞來源於希臘文στοχαστυκοζ,本意就是“猜”,即表示猜想隨機現象的規律。
所謂概率思維,就是聰明地猜。
來,測試一下,你會不會猜。
有個遊戲。現在你面前有100張牌,已知70%是紅色牌,30%是黑色牌。
所有的牌都是背面朝上,而且長得一個樣子。
請你來猜牌的顏色,猜中一張獎勵一萬塊。
請問,以下兩種策略,你選擇哪一種?
策略A:70%的時候猜是紅色牌,30%的時候猜是黑色牌;
策略B:每次都猜是紅色的牌。
你會選哪個?
答案是B。
據說在實驗測試中,即使參與者都是聰明人,但是大部分選擇了策略A。
但事實上,策略A猜中的機會是:
70%✖️70%+30%✖️30%=58%。
而策略B的猜中機會是70%。
你看,在配置環節瞎努力,其實沒啥用,只是製造確定性的幻覺而已。
這一環節的重點在於:
敢於猜,是指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聰明地猜,是指你要懂得概率思維和概率計算;
會猜,是指你需要擁有在具體領域裏的專業、經驗和洞見。
為某個可能性賦予數值,是給予“信念”,這是一個先驗概率。
接下來,你需要用機會泵下一個環節的動作,來獲取後驗概率,並不斷更新,讓自己“猜”的水準越來越高。
“機會泵”第三環節實現機會
第三環節,就像一個職業殺手。他的特點是:
1、全力完成每一個任務,完全不在乎外部的評價,也從來不去看比分牌;
2、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清零,從頭開始,不被情緒左右;
3、殺手要靠專業領域的實力來活命或者吃飯,所以需要大量的反復訓練,成為直覺強大的殺人機器;
4、最終的結果,取決於第二環節(二傳手)的傳球“好球率”,與第三環節(職業殺手)的“擊球率”,二者相乘。
殺手最重要的品質,是專注和冷靜,像人肉阿爾法狗,打無記憶的牌。
就像《兄弟連》裏老美看著被俘的德軍感慨說,這幫傢伙被打敗後行軍都還像獲勝者一樣。
不管第二環節的理性思考多麼高明,概率計算多麼精確,都需要到“第三環節”這個現實世界來檢驗。
職業殺手有兩重使命:
a、去執行第二層的命令;
b、在某個半徑內檢驗各種可能性。
科學的本質就是不斷做實驗,職業殺手亦是。
如此,我們便能理解,亞馬遜的貝索斯反復強調的“Day 1”的含義了。
“機會泵”的工作原理
簡而言之,好運氣取決於三個環節。
最終結果決定於三個環節的整體完成度,而不是某一環節的強大。
但是三個環節又不是一個簡單的疊加的、遞進的關係,它還有系統動力學的回饋、自我強化等特點。
例如實現機會(第三環節)較強,可以帶來更多資源(第一環節)。
而一個人一旦獲得更多機會資源,打起牌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第二環節)。
三個環節一旦整體運轉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機會泵。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讓自己的運氣越來越好。
六
為什麼我要由“非傳遞性”,來引出“機會泵”的概念?
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通過學習“傳遞性”,來消除不確定性的。
例如,兒童在7—11歲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可以通過運用傳遞性來計算。更小的時候,教會一個孩子2比1大,需要給他兩個蘋果和一個蘋果來對比。
但是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不需要數蘋果,也能推算出2>1。對此,皮亞傑的觀點:認知結構應該反映數學結構。
一個人漫長的受教育期,就是被“嚴格的傳遞性”這類概念來不斷“完善”所謂認知結構。
然而,說起運氣,我們就需要一些混亂的現實世界的智慧。
刻板的“傳遞性”的背後,是人類對於“決定論”的信仰,以及對“因果論”的幻覺。
從原始人的盲目迷信,到農耕時代的基於觀察但不知其因的決定論,到亞裏士多德的“萬物皆有目的”的決定論,再到牛頓時代的發現內在的、定量的動力學規律決定論,再到基於概率和統計的現代科學,我們的認知,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是層層疊加起來的。
我們有原始人的迷信,我們從直覺上更傾向於亞裏士多德而不是牛頓,我們絕大多數人從來不曾理解概率思維。
我們在漫長的教育當中,極少涉及不確定性和運氣。
但是來到現實世界,卻發現似乎是運氣和機會主導著一切。
在物理世界,我們的理解出現了根本性的重組,從牛頓式世界觀的確定性轉向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
在人類社會,以概率為研究工具的行為經濟學與行為金融學否認了“正宗”經濟學對於理性人的假設。
而在影響現在和未來最大的電腦科學領域,最重要的進步,也是人們意識到,以數據為基礎、從概率意義上建立起結構的演算法效果最好。
我們要想真正理解運氣,放大自己的機會,首先就是要理解“非決定論”,重新思考“因果關係”。
皮爾斯堅信世界是偶然的,並認為“人類的全部事務都奠基於概率之上”,他寫道:
“偶然是絕對的這一事實對所有有識之士均是最明顯不過的。它是一種存在,一種活生生的、可以感受到的存在,對於這一存在連那些麻木不仁的屬於唯理派陣營中的人,也很少具有將其否定的勇氣。”
七
如果說,我們的青少年時代,都沉浸在“因為...所以...”的過度訓練當中,那麼對於成年人而言,則是被因果幻覺所支配著,徒勞著,並感慨機會不公,命運難測。
休謨對於“因果關係”杠精般的懷疑,時至今日更加顯現出耀眼的光芒,也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智慧的重要尺規。
卡爾納普說:
“因果關係意味著可預言性。這並不是指實際可預言性。因為沒有人能知道全部有關的事實和規律。這裏指的可預言性就是說:假如全部事前情況都已經知道,事件就可以預言出來。”
人們對於因果關係的迷信,來自對於確定性的渴望,以及對於隨機性的恐懼。
為了得到一點點確定性的幻覺,人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並將自己置於更大的、更危險的不確定當中。
我們應該理解,在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道理裏,甚至是嚴格的科學理論裏,也許並不存在100%的因果。
人們能夠得到的,只是一個概率數值。
所以,在現實世界,在我們的工作、生活、投資當中,要去除這樣一種句式:
如果....那麼一定...
我們要為上面的這個句式加上概率,例如:
如果A....那麼有80%的可能...
同時,最好去分析這個概率的條件,並不斷通過實踐去更新概率。
我們要能夠接受模糊的精確,並意識到這遠遠好過精確的模糊。
別太相信那些嚴格的“可傳遞性”,沒有福爾摩斯,沒有百發百中的神人,沒有一眼看穿本質的屠龍術。
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錢泵對自己錢包和智慧的不斷抽水。
假如我們理解了機會鏈條之間的衰減,是隨機性的本職工作,可以用概率來衡量,那麼我們就可以逆向思考,用機會泵來捕獲偶然。
八
機會泵,是一套運氣管理系統。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情,有好有壞。
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處理從天而降的“機會”。
對高手來說,人生遊戲的目標不應是贏取單次機會,而是基於數學(概率論)及心理學上做出正確的決定。
漫長人生,是由很多個面對機會的連續決策構成的。
你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建立一個大概率好運的運氣管理系統。
這就是機會泵。
對於該系統,你一方面要堅定地執行,另外又要能夠不斷反思優化。
有了這個系統,你暫時的好運或者壞運,都會成為幸運花園裏的土壤。
對於運氣,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當你贏了的時候,你要說“我運氣真好”;
當你輸了的時候,別說“運氣差”或者“差一點兒”,而是從技術角度去反思。
人的一生,短期靠運氣,長期靠實力。
更重要的,我們需要一個運氣管理系統,把運氣和實力連接起來。
這,就是“機會泵”的價值。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