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一名年僅10歲的少年,昭告所有同輩,自己會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當然,少年說的這番話乍聽之下顯得荒誕無稽,尤其當時(1941年)美國正逢經濟大恐慌時期,但是少年仍然堅信,只要根據他先前閱讀的書籍裏提及到的複利概念操作,小錢也會以固定比例不斷增加,最後變成一筆可觀的數目。
一名年僅10歲的少年,昭告所有同輩,自己會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當然,少年說的這番話乍聽之下顯得荒誕無稽,尤其當時(1941年)美國正逢經濟大恐慌時期,但是少年仍然堅信,只要根據他先前閱讀的書籍裏提及到的複利概念操作,小錢也會以固定比例不斷增加,最後變成一筆可觀的數目。
10年後,少年已經是20歲青年,他提早一年從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畢業,同年夏天,他申請了哈佛商學院,自認天資聰穎的他,相信哈佛沒有理由把他拒於門外。他之所以要申請哈佛,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看中這份文憑以及結識到的人脈在將來出社會以後都會非常好用。
然而,校方認為他不符合資格,哈佛大學面試官對這名外觀看上去還很青澀的青年建議,不妨過幾年後再來重新申請,等於是用委婉的方式間接回絕了他。
哈佛大學落榜以後,青年在打聽其他研究所時,無意間看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簡介手冊,小冊子上寫有兩個人的名字-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大衛·杜德(David L. Dodd),瞬間,青年的目光被這兩位人名吸引,因為他們正是青年兒時閱讀過的一本書-《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的共同作者,而且就在不久前,他才剛閱讀完其中一位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深受啟發。根據青年的友人形容,他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後,仿佛看見上帝般狂喜。終於,青年有了新目標,就是順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向格雷厄姆和杜德學習。
然而,青年又面臨到另一個問題,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申請早已截止,一個月後學校即將正式開課,不想就此打退堂鼓的他,帶著對兩位老師所抱有的敬畏之心,寫了一份研究所申請志願書,所幸最後這份志願書剛好落入了擁有入學審核權的商學研究所財務系主任杜德手中。杜德竟然在申請已截止的情況下,沒有安排任何面試就直接核准青年入學。據說核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杜德和格雷厄姆的招生標準是看誰有潛力成為“投資專家”,這剛好和哈佛商學院的培育“社會領袖”宗旨不同。
說到這裏,相信各位一定都已經猜到這位青年是誰了。沒錯,正是世界最成功的投資專家、“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成功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就讀的巴菲特,終於見到了引頸期盼的價值投資(ValueInvesting)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他熱衷於上格雷厄姆開設的所有課程,也幾乎能倒背如流老師的著作《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雖然巴菲特是所有學生當中年紀最輕、性格上也欠缺純熟的學生,卻也是懂得最多知識、對老師最帶有尊敬之心的學生。
巴菲特不只對老師的書籍、演講有興趣,甚至對老師的一切都深感好奇。因此,他開始廣泛地研究老師,包括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著作、演講方式、投資的企業,並搜集關於老師的所有資訊。例如,巴菲特在研究格雷厄姆的時候發現,原來老師同時也是保險公司蓋可(GEICO)的董事長,他為了一睹老師親自營運的公司,甚至在1951年親自前往位於華盛頓的蓋可總部,拍打大門至警衛願意為他開門為止。多虧這樣努力不懈的熱忱,使他得以見到蓋可公司的高層,聽到一些關於公司的簡介,然後他再利用老師教他的方法分析蓋可這家公司,最後決定投資。
然而,只有在學校向老師學習早已滿足不了巴菲特的求知欲,他想要和老師一起實際工作,格雷厄姆當時有和一名同事-傑裏·紐曼(Jerry Newman)一起經營一間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Graham Newman),巴菲特想像著自己也成為這間公司的一員,和老師一起工作的畫面,最終,他在即將畢業之際主動向老師提出了想要在其公司工作的意願,儘管沒有酬勞他也甘願。這對於面對金錢總是精打細算、錙銖必較的巴菲特來說,是絕對不可能輕易對人說出口的提議。不過,最後老師以只聘請猶太人原則為由拒絕了他。原來當時身為猶太人的格雷厄姆,為了提供長期因種族歧視而難以在金融圈找到工作的猶太人一份工作保障,所以暗自定下了至少要在自家公司只聘用猶太人的原則。
1951年,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他回到故鄉奧馬哈(Omaha),不久後便在父親的證券公司從事股票經紀人的工作。雖然他後來在公司裏小有成就,但一開始也是歷經不少挫折。某次,他以個人投資名義買下了一間加油站,結果令他損失20%的淨資產。在從事股票經紀人工作時,涉世未深的年紀則成了他的絆腳石,總是因為年紀太小而得不到顧客青睞,加上他的外貌又比實際年齡看上去顯得更為稚嫩,每當他向客戶介紹某檔股票的時候,客戶都會先詢問其父親—資深股票經紀人的看法。巴菲特面對這樣的情況總是不知所措,雖然他可以用傑出的投資技術來武裝自己,但是在經營技術和人際關係經驗上仍有明顯不足。
當時,巴菲特因為生性害羞,不喜於面對人群,於是他為了克服這樣的缺點,支付100美元報名了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開設的溝通講座,以當時來說算是相當昂貴的價格。雖然中間歷經各種挫折,但是在通過一年多的適應期以後,巴菲特的名字開始在業界廣為人知。
但是隨著自己越投入工作,他就越對股票經紀人這份工作心生狐疑,由於這份工作是以買賣股票從中賺取手續費的模式進行,所以如果要賺大錢,比起去發掘潛力股然後介紹給客戶投資,不如先不管是什麼股票都推銷給客戶再說,因此,經常會與客戶之間產生利益衝突。隨著時間流逝,他發現自己其實更渴望成為專業投資人,而非股票經紀人,也想盡情地和老師一樣找出無人發現的潛力股。他在奧馬哈工作的期間,時不時就會主動聯絡老師格雷厄姆,並一直表示自己想和老師一起工作的心願,但是老師始終都沒有點頭允諾。
巴菲特從事股票經紀人工作約莫一年左右的時候,他達成了自己在參加卡內基訓練時所立下的目標—1952年4月,和心儀的女子蘇珊·湯普森(Susan Thompson)結為連理。隔年,女兒蘇珊·愛麗絲·巴菲特出生,他的工作成績也表現亮眼,所以儘管對這份工作心存狐疑,卻也成功坐穩了股票經紀人的職位。
1954年7月,他終於接獲了苦等已久的消息,格雷厄姆主動聯絡他,邀請他一起工作,巴菲特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就連工作條件、薪資等都沒詳談,甚至還提前一個月報到,只為能儘早和尊敬的老師一起共事。
同年12月,巴菲特喜獲愛子,並將他取名為霍華德·格雷厄姆·巴菲特(Howard Graham Buffett),取老師的名字作為兒子的中間姓名。由此可見,老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數十年後,巴菲特回憶起自己的老師是這麼說的:
我和本傑明·格雷厄姆亦師亦友,他同時也是我的雇主。我們在各種關係裏既沒有限制也沒有條件,只有對點子、時間、心靈充滿寬容。需要明確思考時,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人選,需要鼓勵或諮詢時,他永遠都在。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一起工作,不只學習投資理論,還學習到工作實務面。兩人儘管一起工作,也不忘針對一般大眾進行投資相關演講,準備演講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復習投資理論與實務經驗,使資料得以系統化整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從老師格雷厄姆身上學習到,把資本放在預期會有高報酬率的資本分配技術等核心投資技術,除此之外,他也在那段期間設立了許多投資原則,例如“股票是可以持有一間企業小零件的權力,運用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Mr. Market是你的僕人,不是主人”等作為日後進行投資活動時的基礎。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時,不僅負責一般的股票業務,也處理國際證券及外匯市場投資等工作,拓展了不少眼界,不久後,他便發揮其投資潛力,創下亮眼佳績。原本在老師課堂上是“優秀學生”的巴菲特,在老師創辦的企業裏也成了“優秀員工”。巴菲特剛進公司滿一年左右的時候,格雷厄姆就不再把他視為學生或公司職員,而是將他當成“潛在合夥人”,公司上上下下異口同聲指出,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欽點的“皇太子”。
這樣的評價並不誇張,因為在1956年春天,72歲的格雷厄姆決定從投資界隱退,並表示想要把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交給巴菲特經營,等於公開認可了這名徒弟的實力;然而,巴菲特在經過一番長考之後,決定婉拒老師的這項提議。他的拒絕理由只有一個:要是不能夠再和偉大的老師格雷厄姆一起工作,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當時的巴菲特,早已跟隨老師兩年多時間,該學的也都學得差不多了。不只學到價值投資理論和實務,也獲得了關於經營投資合夥方式的靈感,與此同時,他也靠著自學,開始思考要建立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投資方法。舉例來說,格雷厄姆嚴格遵守分散投資的原則,但是巴菲特認為,只要是經過充分評估過的公司,不如選擇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集中式投資,會比分散投資創造出更多收益。
另外,格雷厄姆在決定投資與否時,會以展現企業經營狀態的數值和統計作為主要評估準則,而非公司最高經營團隊,但是巴菲特卻是非常重視企業最高經營團隊的能力。而在進行投資時,格雷厄姆重視的是關於企業的定量分析,但是巴菲特還會把企業定性一併納入考量。由此可見,巴菲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投資方式,這也顯現出是時候該離開老師獨自單飛了。
1956年,巴菲特拒絕了老師的邀約,選擇回到故鄉奧馬哈,成立他的第一個投資合夥事業-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
最初,這間公司的合夥人總共只有7人,所有人都是已經有家庭或熟識的親友,出資金額是10.5萬美元,巴菲特把自家的一間房間用來當作辦公室。自此之後,巴菲特就不再從事只是銷售證券的工作,而是直接負責運用親友們的資金來進行投資,等於不再是股票經紀人或投資公司的職員,而是擁有投資合夥人的專業投資者。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第一年的投資收益率是10%,雖然這樣的成績看似平凡,但是和當時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8%相比,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隨著投資合夥收益逐漸增加,巴菲特的資產也跟著與日俱增。他並沒有將收益分配給合夥人或者作為其他用途,而是把那些錢繼續用來投資,等於是把小時候學到的複利原理套用在投資上。如果用一句話簡述巴菲特的投資成果,那便是“1956年給他10,000美金作為投資金的人,如今扣掉稅以後還剩下逾4億美元的資產”。
巴菲特的資產在他年約20歲時是9800美元,但是到了25歲時已經增加到15萬美元,小時候期待自己某天要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也在他32歲那年實現,算是提早實現了這個目標。當然,在這當中巴菲特的目標早已變得更為遠大,百萬美金顯然已經是一顆大雪球,容易錢滾錢,50年後,這筆錢成了世上最大的雪球,參與這場滾雪球的人則成了20世紀最卓越投資家。
然後在2006年6月,他下定決心要把這顆雪球用在世人身上,從“滾雪球之人”躍身一變成“分享雪球之人”。他透過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及幾個公益團體,捐出了自己的財產85%(370億美金),並借此證明了他的人生哲學 —“我要的不是錢,而是領悟錢的原理,以及體驗賺錢的樂趣,還有看著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沒有好學曆,又沒有過硬的“背景”,想要變得百萬年薪,難道只能做夢了嗎?
受惠疫苗問世,美國民眾持續接踵,實屬利多;
美國商務部週四 (7 日) 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去年 11 月貿易赤字擴升至 681 億美元,寫下史上次高紀錄。較去年 10 月的 631 億美元增加了 50 億美元,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673 億美元,寫下 2006 年 8 月以來新高。
在經過了很多年的市場磨練, 並支付了無數的學費後, 我終於深刻地認識到: 交易其實是“失敗者”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