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疫情發展曲折離奇,屢次出現令人驚奇的謎之走勢。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疫情發展曲折離奇,屢次出現令人驚奇的謎之走勢:
印度日感染數從2020年9月28日近10萬例的峰值快速下降到2021年2月28日的8697例,一度令全世界相信印度已成功控制疫情——為什麼印度疫情一度突然好轉?
然而,僅僅一個月後,印度疫情又開始以破紀錄的速度和強度加快蔓延,繼4月初單日確診病例數突破10萬例大關後,僅至4月15日就再度突破20萬例,至4月17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26萬,再次刷新該國自疫情爆發以來的單日最高增幅紀錄。
印度在再次成為全球單日確診數最高的國家的同時,也以逾1400萬例取代巴西成為全球範圍內確診病例累計總數僅次於美國的國家——為什麼印度疫情再次瘋狂反彈?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現有確診病例中,病毒新變種占比逐漸提高,還出現多宗雙重變異的毒株。
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中,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染病罹難者高達1000萬人以上,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在當前危局下,印度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再度成為全球最大和疫情最深重的單一疫區?
印度疫情此前為什麼突然好轉?
儘管印度當前正經受山呼海嘯般的疫情,但僅僅一個月前,全世界都對印度疫情防控頗為樂觀,甚至視其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抗疫的範本之一。
從數據上看,印度單日確診數達到2020年9月中旬近10萬例的高峰後,便急劇下降,最低時下探到僅8000多例,2021年2月9日還出現單日零死亡病例。
以上數據似乎表明,比起歐美發達國家,物質條件更弱的印度反而能更好地控制疫情。
印政府的數據,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眾多多邊金融機構、投資銀行、諮詢機構、評級機構也將“印度已控制疫情”作為既成事實。
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就將對印度2021-22財年預計增速從1月的11.5%,再度調高到12.5%;而評級機構穆迪(Moody)更估算出高達13.7%的財年經濟增速。
對於印度疫情突然好轉,目前並沒有任何共識性的解釋。
印度官方傾向於將疫情好轉歸功於嚴格的防疫措施。
印度衛生部門屢次表態強調,“印度人民嚴格遵守佩戴口罩的要求”和“卓有成效的封鎖”是此前成功遏制疫情主因。
他們指出,印度政府在2020年9月疫情第一輪高峰期到來之前,就已實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性封鎖,即使在封鎖解除後仍採取不少防疫措施,如強制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公共活動設置人數上限等。
除了志得意滿的自吹自擂外,印度政府此種說法其實“滿是槽點”:如果這些防控措施真的起到了決定性的實效,那為什麼在感染基數較小、防疫措施最嚴的疫情初期,印度單日確診數反而快速走高,而在防控措施大規模放鬆後卻明顯回落?顯然,有其他因素在其中發揮作用。
不少學者指出,地理因素可能有助於印度控制疫情。
例如,不少流行病學專家認為,由於印度城市化水準低下,約70%印度人居住在通風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且社交活動較少,因此降低了疫情傳播效率。再如,還有專家認為,印度濕熱的氣候也有利於阻止病毒傳播。
但這些說法同樣充滿破綻——因為人口稠密,印度農村地區聚集效應和城市相比並沒有多少差距,而同樣濕熱、抗疫表現卻非常糟糕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則降低了地理因素的解釋力。
也有專家認為,印度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延緩了疫情傳播。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印度65%的人口年齡低於35歲,一半人口低於25歲。年輕群體普遍確診率和死亡率較低,確診症狀也相對較輕。
但美國智庫“疾病動態、經濟與政策中心”(the Center for Disease Dynamics, Economics & Policy)的研究顯示,印度30歲至70歲年齡段人口染疫死亡率高於巴西、美國、中國相同年齡組,表明“人口結構降低死亡率”的說法遠非確切。
此外,還有專家將印度疫情好轉歸功於群體免疫。
阿育王大學專家認為,當印度感染總人數超過臨界值,就會產生足夠大的攜帶抗體的人群,由此形成群體免疫力。
全印範圍的抗體檢測血清學調查顯示,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檢出抗體陽性率接近22%,是2020年疫情高峰期的三倍多;在德裏等地區,這一比例甚至超過50%。極高的抗體陽性可能推高群體免疫力,對大城市尤是如此。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即使部分地區已形成全體免疫,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複雜的國土環境,還很難真正達到全國性的群體免疫。
最後,還有為數眾多的專家質疑印度政府數據的可靠性。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一位流行病學專家估算,每30個印度感染病例中,平均僅有1人被確診並記錄在案,因此印度累計感染病例數可能是現有統計的30倍。
與此同時,印度檢驗率卻還一度下降:2020年9月,印度單日檢測量超過一百萬次,而到2021年2月,單日檢測量已降至60萬至80萬,這意味著更多病例可能未被發現。此外,為了早日恢復社會經濟活動,地方政府在登記、報告確診及死亡病例時也可能存在紕漏。
因此,嚴重的漏檢、漏報、誤報可能是營造“疫情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