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許多人很想做投資的原因可能是認為投資的錢比較好賺,或來的比較快。 作為既有經營企業又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講,我個人認為經營企業還是要比投資容易些。 雖然這兩者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但經營企業總是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錯的機會小,而投資卻總是需要面臨很多新的東西和不確定性,而且投資人會非常容易變成投機者,從而去冒不該冒的風險,而投機者要轉化為真正的投資者則可能要長得多的時間。
投資就是用簡單去理解複雜
老實講,我不知道什麼人適合做投資。 但我知道統計上大概80-90%進入股市的人都是賠錢的。 如果算上利息的話,賠錢的比例還要高些。
許多人很想做投資的原因可能是認為投資的錢比較好賺,或來的比較快。 作為既有經營企業又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講,我個人認為經營企業還是要比投資容易些。 雖然這兩者其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但經營企業總是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錯的機會小,而投資卻總是需要面臨很多新的東西和不確定性,而且投資人會非常容易變成投機者,從而去冒不該冒的風險,而投機者要轉化為真正的投資者則可能要長得多的時間。
投資和投機其實是很不同的遊戲,但看起來又非常像。 就像在澳門,開賭場的就是投資者,而賭客就是投機者一樣。 賭場之所以總有源源不斷的客源的原因,是因為總有賭客能贏錢,而贏錢的總是比較大聲些。 作為娛樂,賭點小錢無可非議,但賭身家就不對了。 可我真是能見到好多在股場上賭身家的人啊。
以我個人的觀點,其實什麼人都可以做投資,只要你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價值在哪裡。 投機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這是我不太懂的領域,也不打算學了,有空還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幾場高爾夫吧。
即使是號稱很有企業經驗的本人也是在經受很多挫折之後才覺得自己對投資的理解比較好了。 我問過巴菲特在投資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告訴我說:不做空,不借錢,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東西。 這些年,我在投資里虧掉的美金數以億計,每一筆都是違背老巴教導的情況下虧的,而賺到的大錢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賺的。 作為剛出道的學生,書上的東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裡還需要吃很多虧后才行。 所以,如果你馬上投入投資行業,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別因為一個錯誤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這裡唯一我可以保證的是,你肯定會犯錯誤的。
我個人的理解是缺什麼什麼重要。 投資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東西上。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投在你真正認為會賺錢的地方(公司)。 我對所謂賺錢的定義是:回報比長期無風險債券高。 一個人是否瞭解一個公司能否賺錢,和他的學歷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雖然學歷高的人一般學習的能力會強些,但學校並不教如何投資,因為真正懂投資的都很難在學校任教,不然投資大師就該是些教授了。 不過在學校里可以學到很多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如何做財務分析等等,這些對瞭解投資目標會很有説明。
無論學歷高低,一個人總會懂些什麼,而你懂的東西可能有一天會讓你發現機會。 我自己抓住的機會也好像和學歷沒什麼必然的聯繫。
比如我們能在網易上賺到100多倍是因為我在做小霸王時就有了很多對遊戲的理解,這種理解學校是不會教的,書上也沒有,財報里也看不出來。 我也曾試圖告訴別人我的理解,結果發現好難。 又比如我當時敢重手買GE,是因為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跟蹤GE的企業文化很多年,我從心底認為GE是家偉大的公司。
我說的“任何人都可以從事投資”的意思是我認為並沒有一個“只有'某種人'才可以投資”的定義。 但適合投資的人的比例應該是很小的。 可能是因為投資的原則太簡單,而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難的吧。 順便說一句什麼是「簡單」的「投資」原則:當你在買一隻股票時,你就是在買這家公司! 簡單嗎? 難嗎?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估值就是毛估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别人“恐惧”的时候要做到“贪婪”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 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 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
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Jeff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sony的遊戲產品類似)。
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1.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 比較一下iphone系列和諾基亞系列(今年要推出40個品種)。 蘋果產品的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2.材料成本低且品質好, 大規模帶來的效益。 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體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3.管道成本低。 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這話到底有什麼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從任天堂那裡學會的。 那時很多做遊戲機的都喜歡做很多品種,最後下場都不太好。
4.蘋果的行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行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
5.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並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里。
a. 智慧手機市場有多大? 你懂的!
b.pad市場有多大? 你也會懂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蘋果現在其實還處在其成長的早期,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 扣掉現金的話,蘋果的今年的未來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當然,以上我說的這些點中的任何一點的改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變蘋果,如果有蘋果的股票的話,就要留心這些變化了。 我想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 不過,要認為蘋果能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遺憾為什麼以前一直沒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認為Jobs如果真請長假的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蘋果的業務不會有大影響。 長期而言,沒有jobs的蘋果可能會慢慢變成和別的同行一樣的公司。 但蘋果的平台已經搭好,就像當年3大戰役已經打完一樣,jobs在不在影響都不大了。
Apple還有不少特別厲害的地方,比如:品種單一,所以效率高,品質一致性好,成本低,庫存好管理等等。 我從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種單一,特別知道單一的好處和難度,這個行業里明白這一點並有意識去做的不多,我們現在也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比較一下諾基亞,你就馬上能明白品種單一的好處和難度了。 諾基亞需要用很多品種才能做到消費者導向,而蘋果用一個品種就做到了,這裡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產品和市場,往往喜歡很多品種,好處用於不同市場區隔,用於上下夾攻對手的品種。 壞處搞一大堆庫存,品質不好控制。 單一品種需要很好的功力——把產品做到極致。 難啊。 因為難,大部分人喜歡多品種。 就跟投資一樣,價值投資簡單,但很不容易。 做波動,往往很吸引人。
蘋果現在手裡有600億現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經過60億了。 如果蘋果達到500億以上的年利潤,5000億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 一萬億只是一個說法,要看蘋果後續的發展情況。
我決定買蘋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們是不是還有可能成長,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成長,威脅都可能來自什麼地方,等等。 我不去想他現在的股價和過去的股價,盡量用平常心去看這家企業。 以我的觀點看,蘋果年利潤有一天達到800億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覺得我買的價錢還很便宜。
蘋果的上升空間當然遠不如當年的網易,可當年的網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現在就算碰上了,對我的説明也不大。 蘋果這樣的公司難道還要去公司看? 那能看到什麼? 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來要認真看看蘋果,以前老覺得Jobs個人太厲害了,是個報時人,後來突然想明白其實現在他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至少在未來幾年裡。 畢竟我們是同行,雖然差距還比較大,但有些東西容易搞懂一些。
不本分的事不做
巴菲特說過,他一生當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達到100%。 碰上一個是一個,反正賺錢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標(巴菲特講一年一個主意就夠了)。 有時候你感興趣的目標會自己跳到眼前的。 如果你只有一隻股票,而且還是滿倉的,如果你真正瞭解你投資的東西的話,那下跌就和你無關了。
沒目標時錢在手裡好過亂投虧錢。 如果一有錢就亂投的話,早晚都會碰上個虧大錢的目標的。 有合適的股票就買,沒有就閑著。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實我知道的東西少的可憐。 我就知道巴菲特這條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羅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問我索羅斯那條怎麼樣,還不許我說我不知道。 我是真的不知道。 總的來講,看準了出手就要狠。 似懂非懂很難下手狠。 耐心等待總是有機會的。
價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買不可。 我的觀點是只有價格不太合理的時候才是機會啊。 有時候可能會等得很難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時候。 巴菲特說過,最難的事是什麼都不做。 呵呵,他都覺得難,我們覺得難也就很正常了。
買股票當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麼搞? 比如一個公司有凈資產100億,每年能賺10億,這個公司大概值多少錢? 大概就是你存X的錢能拿到10億的利息(長期國債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買200億長期國債的收入有10個億/年,我會花200億去買個年利10億的公司嗎? 國債是riskfree(無風險)的,所以買公司就要打折。 越覺得沒譜的打折要越厲害,和我們平時的生意沒區別。 這大概就是巴菲特講的margin of safety的來源吧。 長期利率會變,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業價值是未來現金流折現。 這未來的玩意有點模糊。 通俗的講,假設先不談折現率。 假設我確切的知道這個企業的未來。 企業的價值=股東權益+未來20年凈利潤之和。 然後再進行折現。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 這種演算法其實把成長性也算在內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長性的話(這部分有點難)。
若買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潤(沒有計算公司的增長)。 利潤拿來分紅也好,投資也好,比國債也高多了。 這樣分析對不對? 問題是PE是歷史數據。 你如果相信他未來一定有10%就可以。 巴菲特買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轉換債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標是買我認為價值被低估50%或以上,價值應該是現在的凈值加上未來利潤總和的折現。
老巴成功的秘訣是他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 歸根到底,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無論你看懂的是長久還是變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時就是好機會。 我有時也這麼說:投資很簡單,不懂不做。 但要能搞懂企業就算看一噸的書也不一定行,投資簡單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週期的總現金流折現)是唯一合乎邏輯的估值方法的說法,其實這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意思,不過是量化了。 對投資,我想來想去,總覺得只有一樣東西最簡單,就是當你買一個股票時,你一定是認為你在買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裡10年、20年,有這種想法后就容易判斷很多。
不懂不做。 我始終沒完全搞懂銀行的業務的風險到底在哪兒。 美國的一些大銀行隔個十年八年就來一次大動蕩,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 索羅斯的東西不好學,至少像我這樣的一般人很難學會。 老巴的東西好學,懂的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話。
巴菲特有很多保險和金融的投資,我基本沒有,因為我還不懂,總覺得不踏實。 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關的公司,巴菲特沒投過,因為他不懂。 他認為可口可樂是人們必喝的,我認為遊戲是人們必玩的。 航空公司還是不碰為好。 航空公司的產品難以做到差異化,沒辦法賺到錢,長期來講沒投資價值。 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錢。
便宜就買了。 如果連老巴都不信,你還能信誰? 對自己覺得真正瞭解的公司,很少細看報表,但瞭解以前會看(至少是應該看)。 我一般會先了解企業文化,如果覺得不信任這家公司,就連報表都不會看的。
我只是做我認為我能懂的東西(以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許正好是大家說的所謂科技股吧。 我分不清什麼是科技股。 任何人要買的話必須自己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不然你睡不好覺的。 其實當我說一隻股票有投資價值時,最希望有人來挑戰而不是跟進。 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觀點。 我投資不限於某個市場,主要取決於我是否有機會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瞭解的股票的話,我也可以買。 不過現在我不太瞭解A股。 要是那時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經發達了。 如果你現在還不明白,你還會失去很多機會。 買一隻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 不買的理由往往就一兩個就夠了。 價值投資者買股票時總是假設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的話我是否會把整個公司買下來。
有人問過芒格,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的成功? 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點像我們說的平常心。 問題是不用閒錢對生活會造成負面影響啊。 我從來都是用閒錢的。 老巴其實也是。 至少你要有用閒錢的態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會睡不著覺。
我覺得對所謂價值投資者而言,其實沒有那麼考驗。 他們也就是沒有合適的東西就不買了,有合適的再買,就和一般人逛商場一樣。 我想每個人逛商場時一定不會把花光身上所有錢作為目標吧。 我的建議就是慢慢來。 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 所謂本分,其實主要指的是價值觀和能力範圍。 賺多少錢不是我決定的,是市場給的。 呵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呵呵,如果你賺的是本分錢,你會睡得好。 身體好會活的長,最後還是會賺到很多錢的。 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賺錢的人其實不快樂。
關於市場:呵呵,再說一遍,我認為抄底是投機的概念。 眼睛是盯著別人的。 價值投資者眼裡只看投資標的,不應該看別人。 不過,作為投資人,我認為對宏觀經濟還是要瞭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經濟現象。
寧要模糊的精確,也不要精確的模糊
我個人認為大多數基金都很難真正做到價值投資,主要是因為基金的結構造成的。 由於基金往往是用年來衡量考核,投資人也往往是根據其上一年的業績來決定是否投進去。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往往在最應該買股票的時候,很多基金卻會在市場上狂賣,因為股東們很恐慌,要贖回。 而往往股價很高時卻有很多基金在狂買,因為這個時候往往有很多股東願意投錢進來。 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費的,有錢時總想幹點啥,不然股東可能會有意見。
不要想去賭場贏錢,但開個賭場賺錢還是可以的。 我賣puts和他做的事情是一樣投機是會上癮的,不好改。 這個是芒格說的。 巴菲特早就不看圖看線了。 看圖看線很容易錯失機會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巴菲特,不過大部分人都拒絕而已,唉。
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改的。 再說,這個做法也不一定就虧錢,虧的是機會成本,所以不容易明白。 我見過做趨勢很厲害的人,做了幾十年,但依然還是“小資金”。 用芒格的“逆向思維”想一下,你也許就對“趨勢”沒那麼感興趣了。 其實投機比投資難學多了,但投機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投機。
我認為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戰勝指數的時候,他可能已經失去平常心了。 我覺得好的價值投資者心中是不去比的。 但結果往往是好的價值投資者會最後戰勝指數。 在任何地方投資真的都一樣的,你不認真瞭解你投的是什麼都會很麻煩。 價值投資只管便宜與否,不管別人的想法,找自己懂的好公司,別的不要太關心。 希臘發生的事和大家有點8桿子打不著吧?
我也不知道啥時候賣好。 反正不便宜時就可以賣了,如果你的錢有更好的去處的話。 順便講一句,我個人認為抄底是投機的概念(沒有褒貶的意思),價值投資者不應該尋求抄底。 抄底是在看別人,而價值投資者只管在足夠便宜的時候出手(不管別人怎麼看)。
對我而言,如果一隻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潤反而少,因為反彈時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機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買萬科時我們就正好抄到底了,鬱悶啊(其實沒那麼鬱悶,總比虧錢好),買的量遠遠少於我們的原計劃。
對大盤的判斷很簡單。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把所有股票買下來,然後賺所有上市公司賺的錢,如果你覺得合適,那這個大盤就不貴,不然就貴了。 分不分紅和是否有投資價值無關。 如果你認為公司每股收益可以長期高過長期國債利率,這個公司當然就可能成為投資目標。 投不投取決於有沒有更好的目標。
實際上,我買的時候是不考慮是不是有人從我手裡買的。 我要假設如果這不是個上市企業,這個價錢我還買不買。 你如果明白這點了,價值投資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 不能單靠PE去推測公司未來的收益,不然會中招的。 舉個例子,GM(通用汽車)的PE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5倍左右),但債務很高,結果破產了。 你如果能想想一個非上市公司是否有價值(或價值是否能體現),可能就能明白你想問的問題。
寧要模糊的精確,也不要精確的模糊。 呵呵,真是老巴說的? 還是老巴說得清楚啊! 我覺得這就是毛估的意思。 很多人的估值就有點精確的模糊的意思。 毛估意思就是5分鐘就能算明白的東西,一定要夠便宜。 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自己覺得便宜才買。 比方說我認為GE值20,我可能到15才開始買一點,但到10塊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 重倉買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運氣的。 天天盯住股市時好像會比較難做到。 (完)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今年9月中旬,外匯天眼曾對外匯券商FCAAGEA Financial Limited發布警示,提醒投資人留意其潛在風險與監管問題。近期我們發現仍有不少用戶都在查詢該平台,對其監管資訊及營運狀況抱持疑問。有鑑於此,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追蹤這家交易商的最新動態,幫助大家看清其真面目。
過去一週,全球金融市場仍充滿不確定性,許多投資人出於避險考量而將目光投向外匯市場,希望藉由靈活布局獲利。與此同時,詐騙券商也沒有閒著,透過精心包裝的話術與偽裝合法投資網站等方式行騙。為幫助投資人識破這些有問題的黑平台,外匯天眼整理了11/18-11/24值得留意的的5家高風險券商:EX TRADE、FUTURE FX、IFA、CKRTY、EZ SQUARE,下面是相關的平台資訊與網站概況,請大家多加小心與留意。
在金融科技和金融監管快速發展的環境中,WikiGlobal站在最前沿,密切關注這些變革趨勢,圍繞業內關鍵領域進行一系列獨家採訪,我們很高興與納沙德·卡頓(Naushad Khadun)先生進行了一場深度的對話。
國家政府及其中央銀行機構會制定貨幣政策,以此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或使命。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密不可分,討論其中一者時必然涉及另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