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交易也是如此,平時可以不做單,但目光不能離開市場,一旦發現好的機會,可以馬上進入交易狀態。
我於2006年9月進入期貨市場,從2.5萬元起步,截至2015年已經盈利超過8000萬。我覺得自己能創造如此高的收益,關鍵在於做有把握的行情,嚴格控制倉位和回撤。我在2006年之前爆倉多次,主要是由逆勢、重倉、不止損這三個原因造成。
所謂“有把握”的行情,就是自己感覺概率較大。在形成自己交易體系之前反復看了大量走勢圖表,我歸納了不同的走勢特徵,分析它們的本質原因。下次看到這個形態,我就會覺似曾相識,後面大致該怎麼走,會有概率上的判斷。
期貨市場有兩面
每個人對期貨市場的理解都可能不同。我認為期貨市場有隨機性的一面,也有大概率確定性的一面。當基本面供需平衡,走勢比較膠著,很多短期、長期均線都是粘著的,從周線月線級別看,這種就比較隨機,受到一點突發消息的影響都會朝一個方向走,但在產業資金的保值下,又會回下來。
大級別行情的發生基於供需失衡,技術走勢上能看出成交量和持倉量增大。均線系統從粘合變成擴散,突破一些重要的阻力位,基本面出現供需失衡的徵兆,比如說農產品天氣出問題了。在應對市場隨機性一面時應減少交易或者休息,或者選擇其他品種,因為現在品種比較多,比如20多個大品種,有一半體現隨機性,篩選排除一些,剩下3、4個品種再慢慢觀察。
至於捕捉市場大概率確定性所帶來的機會,像宏觀事件發生,事件影響到基本面或者市場結構。這時市場會尋找另外一種平衡,這就可以大概率確定它會有一個方向。還有一個是供需出現問題,比如出現厄爾尼諾極端天氣,我們就要關注它對農產品會有多大影響。如果的確影響很大,農產品肯定要減產,供應短缺會導致價格大概率往上漲。
從純技術到基本面技術面結合
我現在主要採用的是基本面、技術面分析相結合的模式。以前我僅僅採用技術分析,因為資金小,進出方便,比如說突破,可以一個價位、兩個價位就做進去;止損的話,一個價位、兩個價位就出來了。現在資金量大了,突破追進去可能價格差了一大截,有時候止損又是一大截,還吃不足單子。
資金量大了之後,相對來說波動率要下降,小資金的波動率比大資金的波動率大。交易做到現在,我對基本面模模糊糊感覺出一些東西。因為技術面做透了之後,再去套用基本面,入門的速度也會加快。技術面和基本面結合,最好出現共振。技術面有時候不能指出行情能漲跌到哪裡,而通過基本面可以預估一下。
基本面主要瞭解供需、宏觀環境、貨幣政策。技術面我主要分析圖形,圖形從大往小看,先從形態上看,比如說壓縮周線、月線、日K線的大形態,然後再看均線系統,它處於一個什麼過程,均線系統如果是向上翹的,向上勾頭或者向上擴散的就是牛市,如果是向下的,就是熊市。極端走勢需要重點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
比如上證指數從2009年那一波反彈完後,到2014年一直是個三角形,一個大的形態。這種形態一旦往上突破,空間會很大。所謂“橫有多長豎就有多高”,這是一個大致判斷。像那時的美元、日經指數都是這樣,把圖形壓縮,看它的大形態,只有大形態走出來,行情才會有較大的交易價值。
至於日K線,一般一根日K線說明不了問題,反轉形態很難把握。比如有種頭部形態,走出來後,回頭看它是頭肩頂的頂部形態,但在上漲過程卻是更多的W、三角形等中繼形態。所以,我認為日K線一般只能作為調倉的依據,不能作為決定性要素。
技術分析的最大特徵是儘量客觀,或者說是尋找大概率的重演。重演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使然。
趨勢判斷與分段操作
我主要做趨勢交易,對於趨勢判斷,還是從大看小,形態上往大的看,大的形態看完後再去看小的,小的如均線、量、倉等。如果量、倉的變化也比較大,就代表更加符合條件。如果條件符合得越多,它形成共振的概率就越大。
從前幾年股市成交量突破一萬億開始,這個市場就不一樣了。沒有突破一萬億之前,我覺得大盤可能只會漲到3500或4000點。大盤既然震盪了5年,那它上漲的幅度也能這麼大。也就是說,橫的時間和豎的空間一樣,或者說用空間來體現時間的價值,因為大級別的行情不會一步到位,而是一步步實現。我會把大趨勢分割成幾個中級趨勢,如果有時沒有大的機會,我也會稍微切割一下中級趨勢,比如說行情分為3段,一段一段去做。
當基本面和技術面共振時,真正的趨勢容易形成。比如現在很多農產品基本面處於隨機行情,供需大致平衡,走勢也沒有出現明顯方向。而突然間天氣出問題了,技術面走勢要突破了,往上形成一個趨勢,這時才能進入市場。有時候哪怕專家說天氣有問題,但技術面上沒有體現出來,可能只是短短幾天,後面下場雨就改善了,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大行情。
對於分段操作,主要算它的累計漲幅,比如大盤從2000點開始漲,可以算它50%漲到3000點,然後100%漲到4000點,後面就可以150%、200%。比如前面的5000點或以後的6000點,甚至以後的10000點,以這種倍數去算。第二,黃金分割,比如說大盤從2007年下跌到2008年的低點後去算它的黃金分割線,這波從開始漲大概漲到什麼位置會有壓力。
日內波段:盤感結合形態
我的持倉時間要看趨勢級別,比如2013年,我從過完春節後做空玻璃期貨,一直到8月份。日內波段平均一天3-5次,比較重要的、有感覺時重點做一下。做波段也是從大看小,比如說上證很強的一波上漲,它的周線、月線都很強,這時候就做多。然後漲到上面的時候就在那震盪,乖離率也比較大了。再想要往上漲,就需要更多能量,如果能量不足,就應該先撤,撤了之後等震盪快結束的信號,等市場確認自己的判斷對不對。
我做日內波段主要是以盤感和形態結合,日內也有形態。日內先看大的形態,還有一個小的形態,瞭解最近走勢,然後再預判行情的大概率走向。等到日內走勢確認之後,跟設想共振的時間相同就可以進場。日內也看形態,有M形、W形、圓弧頂、圓弧底,還有假突破、有效突破等形態。三角形、W底、M頭、圓弧頂或圓弧底等形態最有效。
好的盤感是可以持續的。我認為盤感是對大量盤面走勢的客觀總結。根據各品種特性進行概率上的方向判斷,或者說盤感也是對一個品種的個性瞭解,瞭解品種性格就可以大致預判它的走勢特徵。我現在主要操作股指期貨、商品期貨,會選擇持倉大、成交量大、比較活躍的品種,一般是做3-4個品種。
交易的魅力在於不可預知
我從小資金做到大資金,遇到最大的障礙是容量問題。以前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做在一個品種裡面,進出很方便。現在有時候做一個品種,持倉就可能會排到前面去,會很被動,解決問題方法就是分散投資。第一,把資金分散掉;第二,把品種分散掉;第三,選擇交易量大的品種。
雖然從一個只有2.5萬元的“草根”成長到現在超過一億,但我覺得所有人都無法擁有永遠的財富,我們最大的財富是生命,短暫沒有永恆。往小了說,每個行業的金錢財富也不會一直跟著我們。要想保住財富,就需要從兩點考慮:
第一,需要資產配置,不能夠把所有的資產都放到一個行業裡;
第二,賺了錢也要儘早回報社會。至於以後能否盈利8億或者80億,我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從來不會去幻想後面加個零。
我喜歡《孫子兵法》軍形篇裡面的一句話:“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意思是說,兩軍交戰,在沒有交戰之前,要儘量讓敵人找不到自己,就像消失了一樣;一旦進攻,就要突然間出現,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交易也是如此,平時可以不做單,但目光不能離開市場,一旦發現好的機會,可以馬上進入交易狀態。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人性的弱點有時是無法改變的原罪。大英雄經歷兩項合一,與天合一,與己合一,前者需忘記得失才能做到,後者是自我探索的掙扎過程。
在真實的概率事件中,隨著事件次數的無限增加,大概率事件獲勝的概率將趨於無限大,小概率事件獲勝的概率將趨於無限小。
ZigZag是一個點位提示指標,它是自動生成的,不需要介入主觀的判斷,主要用來標注過去價格中的相對高低點。
均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市場成本,而市場成本的變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均線的運行。